更新时间:2025-07-15 09:46:00 浏览:0
暑假来临,对于许多中小学生来说,网络游戏是假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深圳某小区,初二学生小宇刚刚完成当天的暑假作业,习惯性地拿起手机想登录游戏放松一下。然而,系统弹出的提示让他有些无奈:“当前为非游戏时间”。
“刚开始觉得特别不习惯,”小宇说,“现在反而养成了规律作息。”他的父亲林先生表示:“每天 20-21 点开放 1 小时游戏时间,对于这个限定孩子现在也都接受并且认可了,他会自觉遵守时间限制,到点就主动退出游戏。"
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无数家庭中上演。根据《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现状调研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56.2% 的未成年人每周玩手游 3 次以内,70.6% 的未成年人每次玩手游时长控制在 1 小时内。数据表明,“最严防沉迷新规”实施三年来,未成年人的游戏行为正在走向规范化。
游戏时间的“守护者”
2021 年 8 月 30 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 游戏厂商、平台等行业组织积极响应,从实名认证、登录时间、游玩时限到充值消费全方位加强对未成年人游戏行为的监管。
作为游戏服务提供平台,欢太科技积极响应政策发布,进一步升级防沉迷认证。面向OPPO/一加账号已实名,但游戏账号未实名的用户,上线游戏内再次实名能力,确保游戏新用户均完成实名信息登记并通过国家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认证系统校验,从源头筑牢防线。
“现在想多玩会儿游戏确实没那么容易了,” 小宇深有感触。他的游戏账号早已完成实名登记,系统会严格按政策限定游玩时段和时长,“有时候周末玩得正高兴,到点就自动下线了。” 连切换账号登录的念头,也会被实名校验机制挡在门外。
为进一步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监督教育,方便家长管理孩子的APP使用行为,欢太科技还上线了“儿童模式”。该功能支持限制游戏等应用的访问和使用时长,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误充值和接触不良应用、游戏与内容。同时,“儿童模式”还具备光线、坐姿、距离监测提醒功能,能够实时监测用眼环境,及时提醒健康用眼,进一步防止孩子过度游戏。
游戏消费的“智能哨兵”
一系列防沉迷政策和举措有效减少了未成年人游戏时间,但消费问题仍不容忽视。《报告》显示,26.2% 的未成年人曾经为游戏“氪金”,其中 72.5% 月花费不超过 200 元。值得注意的是,超 60% 的充值行为由家长完成,而自己充值的未成年人中,70.36% 知晓支付密码。部分家长对游戏账户支付密码的管理存在严重漏洞,这也导致未成年人冒充家长进行不合理消费的行为频频发生。
为降低非理性消费风险,欢太科技上线了 AI 驱动的未成年人算法模型。该模型通过分析实名信息、消费习惯、游戏内行为等数据,预判账号是否为未成年人操作。对于高风险账号,平台会在充值环节触发人脸识别,只有通过人脸验证并输入正确密码方可完成支付。据了解,截至目前,人脸识别拦截率接近 90%,大大减少了未成年人冒用他人账号的充值行为。
实际上,欢太科技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做的远不止这些,在游戏消费环节,更周全的防护机制正在运行。
上个月,深圳的周女士收到了一条特别的短信提醒:“亲爱的游戏用户,您 6月15日游戏充值消费328元,如对消费订单有疑问,可前往“游戏中心-我的-资产-消费记录”查看消费明细,也可联系客服咨询”。这条特意延迟到第二天发送的提醒,让周女士立刻知晓了儿子的充值行为。
周女士发现原来儿子会在游戏充值后立马删掉充值消费的提醒,导致自己一直没有看到儿子充值的信息,正是这条延时的短信,提醒了周女士。欢太科技的未成年人算法模型经分析发现这笔消费存在未成年人特征,于是,选择在周女士最可能查看手机的时间进行消费信息推送。
这是欢太科技在服务机制上不断优化,依托算法模型构建,开发出的充值短信延时通知功能。当疑似未成年人在单日累计充值达到一定金额后,平台会主动给账户所有者发送消费提醒短信。特别是平台还会灵活调配短信发送时间,采取延迟提醒等策略,确保家长能够及时、有效地接收到提醒。
针对疑似未成年人用户大额充值且删除提醒短信的行为,平台还会采取电话主动回访,联系家长提醒账号近期充值情况,确保家长知晓孩子的游戏消费行为,并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正向教育。这种基于行为分析的智能提醒正在发挥作用,数据显示,欢太科技通过电话主动回访的用户涉及金额已超过10万元。
监管之外的成长课题
尽管相关政策法规和行业行动为未成年人网络游戏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家庭在这一过程中所肩负的责任依然至关重要。父母的教育方式、监管力度以及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对孩子的网络游戏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放下手机,上海的陈女士带着儿子参加了社区组织的暑期科技营。在这里,孩子们可以学习编程、机器人制作,还能参加电子竞技比赛。“这既满足了孩子对科技的兴趣,又让游戏变成了学习的一部分,”陈女士说。她发现,参加活动后,儿子对游戏的热情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更具创造性的活动上。
在北京某小区的公共篮球场,每天傍晚都能看到成群结队的少年。14 岁的小张就是其中一员:“打完球回家洗个澡,玩一小时游戏,比整天坐着玩游戏舒服多了。”这种“运动+游戏”的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家庭采纳。
防沉迷系统像一位严格的守门人,消费监控机制则如同细心的管家,二者共同守护着未成年人的数字生活。但正如文章开头小宇的父亲林先生所说:“系统和机制再好也只是辅助,家长的陪伴和引导才是最重要的。”
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防护系统正在变得更智能、更人性化。正所谓“堵”不如“疏”:最好的保护不是禁止,而是帮助孩子找到游戏与生活的平衡点。就像那个准时弹出的下线提醒,它不是在剥夺乐趣,而是在提醒孩子们:“是时候去看看游戏之外的精彩世界了。”
(本文中所有受访者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