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5-12 09:40:00 浏览:0
央广网北京5月12日消息(记者 邹煦晨 齐智颖)近日,一则关于中国工商银行销售的如意金条存在“杂质”的传闻引发市场关注。5月9日晚间,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嘉定支行发布正式声明称,经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涉事金条产品金含量为99.99%,疑似杂质实为外部附着物,检测结论已获客户认可。
业内人士表示,从过往经验来看,银行不太可能直接出售掺假金条产品。只要保存相关销售和检验证据,通过合法的维权途径,消费者的权益会受到严格保障。银行、消费者与监管方需共同努力,通过技术升级、流程透明化和信用体系强化,筑牢金融市场的信任基石。
官方回应涉事金条金含量99.99%
事件起源于5月7日社交平台社群中的一组聊天记录。有网友在群聊中表示,朋友在中国工商银行购买的如意金条产品在熔铸加工过程中出现疑似非黄金的黑灰色杂质。
该网友表示,在银行提货后去了金店,打算换成首饰,“好在没有开封,也问金店要了录像。”“一开始银行想说是金店的(问题)。后来我朋友说金条编号、Logo都在,编号和银行单子能对上。”“好像就是如意金兑换的”“你们曾经换过的,要不也去熔一下看看。”
公开资料显示,如意金条是中国工商银行推出的自有品牌实物黄金投资产品,成色为AU999.9,纯度达99.99%。产品由中国工商银行委托上海黄金交易所认证的精炼企业铸造,每根金条附带唯一编号及工商银行出具的鉴定证书,确保品质可追溯。
5月9日上午,央广财经记者来到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南翔支行,欲了解事情相关情况,该行相关人士以目前事情还在调查中为由,婉拒了采访。
5月9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南翔支行门外。记者 邹煦晨 摄
当日晚间,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嘉定支行对此发布正式声明称,网传在上述金条剪开加工过程中发现疑似杂质,经核实,该情况不属实。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嘉定支行表示,高度重视此事,已与客户取得联系,安排相关金条生产厂家进行了现场核实,未发现明显异常情况。此后,经与客户协商一致,上述两款金条送至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国家金银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上海)进行质量检测、送检、领取检测报告环节,均由上海市嘉定公证处办理证据保全公证。
声明提及,经检测,两款金条检测报告均记载“检测结论:金含量为99.99%”,无质量问题。经上述质检机构以专业方式清洗,疑似杂质已脱落,应为金条售出后的外部附着物。以上结论均获客户认可。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嘉定支行强调:“我行将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全力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工商银行对所销售的金条都提供回购服务,请大家放心。同时,也诚恳希望大家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良好网络生态。”
金条产品真伪关乎银行信誉
此次网友质疑银行出售掺假金条事件并非个案。2012年“十一”期间,一条关于黄金的传闻在互联网上迅速发酵,有微博称,中国工商银行出售的黄金掺假,同时还质疑国内市场上40%的金条用铱或钨掺假。
彼时,中国工商银行回应称,上述说法纯属谣言,该行对每一根金条都出具产品质量证书,对产品的成色、重量和品质进行保证,并承诺回购。
“在没有权威第三方检验前,轻易对责任进行判定是不严谨的,随意散播谣言更是没有底线的行为。”针对近期事件,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消费者将金条交给非权威机构或商家进行高温熔剪,这个过程本身就缺少严格的检测环境,所以杂质到底是金条里面的、还是熔剪过程中导致的,需要第三方权威检验机构进行鉴定。
央广财经记者就金条的售卖过程咨询了四大国有银行以及其他多个银行官方客服,总结来看,多数银行可通过线下网点和手机银行线上购买金条产品,线上购买均有专有物流配送。多数银行建议消费者,若担心物流问题可通过线下网点上门提货。
“金条产品的真伪关乎银行信誉,银行不可能售卖假金条。在物流端出现被更换的情况几乎也不太可能,金条产品的运输有严格的监管,且物流包装密封性非常好,物流配送公司也需要有相关资质,和网购衣服等完全不同,并非随便一个快递公司就能够承担。”一位银行从业人士对央广财经记者表示。
“客户从银行买的金条拿过来回收,我还没有碰到过假的,因为银行金条往往有编号和正规发票,可信度较高。”武汉一位从事黄金回收的人士向央广财经记者表示,“除非这个产品是从第三方或转手购买的。”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主任叶小杰指出,从过往经验来看,银行直接出售掺假金条产品的可能性较低。因为银行作为具有高度信誉和监管保障的金融机构,有严格的采购、检测和管理流程,且涉事银行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理应有更加严格的管理流程和规范。
专家:银行、消费者、监管需共筑金融市场信任基石
上述银行从业人士对记者表示,金条产品若出现杂质,在熔铸加工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几率比较大,建议消费者对熔铸加工过程进行全称录像监控,以保证整个过程的公开透明,以便产生纠纷时追踪问题环节。
沈萌认为,银行出售的金条并非自产,大多是印钞造币公司或黄金集团的产品,虽然此前也曾出现过部分官方销售的黄金产品存在质量问题的情况,但是只要保存相关销售和检验证据,通过合法的维权途径,消费者的权益会受到严格保障。
叶小杰建议,金融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对黄金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标准,加大巡查和抽检力度,严厉打击违规销售掺假黄金产品的行为,同时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银行则应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质量管控体系,严格审查供应商资质和信誉,加强对金条的质量检测。面对客户质疑和投诉,要秉持积极负责的态度,及时、公正地处理问题,主动公开调查进展和结果。
另外,叶小杰也建议投资者和消费者,购买金条时要选择正规渠道和信誉良好的银行,仔细检查金条的包装、标识、证书等是否齐全。保留好购买凭证、检测报告等相关证据,如发现问题及时向银行反映,并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
“只有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机构自律,加强消费者教育,依法打击金融违法犯罪,才能有效维护金融信用体系权威。”叶小杰表示。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银行、消费者与监管方需共同努力,通过技术升级、流程透明化和信用体系强化,筑牢金融市场的信任基石。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