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5-23 09:40:00 浏览:0
掌上春城讯 眼下正值农忙“红五月”,禄劝县马鹿塘乡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翻土、施肥、移栽、覆膜……当地群众抢抓农时种植当归、木香等中药材,万亩药田铺开希望的画卷。
“大叔,今年种了几亩当归?”“技术人员是否到村里或现场进行技术指导?”“领取当归苗或良种补贴时,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是否存在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现象?”连日来,禄劝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到中药材种植的田间地头开展走访。
禄劝中药材产业历史悠久,是全国十大中药材资源县之一,也是云南首批“云药之乡”之一。近年来,通过招才引智,提升营商环境和就地转化能力,禄劝中药材产业实现从“量多”到“质优”的转变,2024年综合产值达11.26亿元。中药材产业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黄金引擎”。
为培育和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有力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禄劝县纪委监委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围绕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全链条,广泛收集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群众诉求,建立问题清单,精准制定监督方案。同时,聚焦特色产业发展的财政补贴、项目审批、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从“一棵苗”到“一条链”,实施“嵌入式”监督,采取数据比对、台账核查、实地走访等方式,动态监测政策执行偏差,推动政策落实、项目落地、产业升级,鼓起群众“钱袋子”。
在具体实践中,禄劝县依托县纪委监委机关“业务强”、乡镇(街道)纪(工)委“衔接好”、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情况熟”等优势,深化运用县、乡、村三级立体监督机制,组成专项督查组,聚焦特色产业各阶段各环节的堵点难点卡点问题,开展靶向监督、精准监督,着力解决难、慢、迟、繁等“中梗阻”,督促责任单位加强监管,推进源头治理,推动中药材产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针对全县中药材面临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研发能力弱等问题,县纪委监委及时汇总研判,厘清各级各部门职责,多次召开现场协调推进会,督促压实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责任,支持和鼓励县内中药材种植企业、加工企业、医疗机构和药业企业通过引进、联合等多种方式,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研发机构和企业合作,推动中药材产业向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在产业专家指导下,我们建立了滇重楼栽培技术体系,让重楼种子发芽率从10%提高到90%以上,比传统种植缩短3年周期,每亩每年能带来4万元左右的收益。”云南彝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禄劝县纪委监委还把中药材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落实情况作为监督检查重点,紧盯土地流转、农民工工资支付、入股分红、中药材收购等关键环节,围绕产业发展中的人、财、物、权等内容开展全过程监督检查,保障产业红利能够装进群众的口袋中。
“在监督推动下,目前禄劝县培育中药材经营主体104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省级示范合作社7家,建成联农带农基地42个,带动农户3万余户、从业人员7.5万余名。”禄劝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下一步,我们将紧盯中药材生产不同环节、不同领域,持续强化精准监督,着力解决困扰、制约特色产业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为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美好愿景提供坚强纪律保障。”禄劝县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昆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吕文康
通讯员:文天祥
责编:杨芮
编审:李雪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