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小布丁·早安丨地名里的重庆:三河淌过包鸾镇,竹席载着岁月长

更新时间:2025-08-23 07:41:00  浏览:0


“鸾鸟绕山”

三河过境

这座被山水浸润的小镇

静静流淌着

独有的历史温度和文化肌理


每天了解一个重庆地名


今天,小布丁邀你一起

来聊聊丰都县包鸾镇


包鸾镇秋景。丰都县委宣传部供图


包鸾镇

位于丰都县东南部

东接仙女湖镇

南邻涪陵区大木乡

西连涪陵区罗云乡

北接湛普镇、三合街道

包鸾河、飞仙洞河、老龙洞河

三条河流穿境而过


包鸾镇。图源:丰都发布


包鸾之名的由来

当地流传着两种说法

一说

因场镇地形如鸾鸟

又被群山环绕,故名

另一种说法是

由于当地有波罗坝场

“波罗”讹化为“包鸾”而得名


包鸾镇秋景。丰都县委宣传部供图


1947年,设包鸾乡

1958年,乡改公社

1983年,复名包鸾乡

1992年,撤乡设镇


包鸾人民桥。图源:丰都县民政局


包鸾镇有一座人民桥

1951年6月建成

又名“人民运动桥”

这座木桥

2019年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是丰都县保存为数不多的廊桥建筑之一

对研究地方桥梁建筑技术及工艺等

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桥体全部为木质材料

采用传统榫斗构架建成

不施一颗钉子

双重脊檐

四周为翘角飞檐

层层覆盖着青色的鱼鳞式窑瓦

尽显传统建筑之美


历经七十余年的风雨洗礼

这座廊桥依旧结构坚固

风采依旧

至今仍旧是老乡们跨越溪河

遮阳避雨、凭栏休憩、交流聚会的好去处


包鸾竹席。图源:丰都发布


走过了包鸾人民桥

怎么能不说说

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鸾竹席

中国竹编凉席中最知名的代表之一

一张1.8米见方的包鸾竹席

可以折叠成新华字典大小

展开复原

没有一丝折痕

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服


追溯包鸾竹席的历史

要从清初的“湖广填川”说起

当时四川因战乱导致田地荒芜

人口锐减

康熙皇帝下令移民入川

包鸾竹席最初的手艺

就是杨、王二姓的

入渝始祖们带来的

传承至今

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图源:丰都发布


小竹片蕴藏深功夫

包鸾竹席以细软、凉爽

体感柔、韧性佳和工艺精湛而出名

原材料必须使用冷竹

这种竹子性微寒、味清香、韧性好


一张竹席的制作

要经过10多道复杂工序

尤其是刮篾的过程

竹丝刮得越细越薄

最终的竹席

就越精致、越有韧性

工匠还能在竹席上编织出

铜钱、喜字、老虎等图案

每床需要8~11天才可完成


如今

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

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生

走出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包鸾镇景色。丰都县委宣传部供图


河流依旧奔腾

廊桥仍迎过客

竹席的纹路里

还在续写新的故事

丰都包鸾

一个在时光里慢慢沉淀

却始终鲜活的地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