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20 22:46:00 浏览:0
舞台灯光被调至最柔和的橙黄色,演员轻轻吟唱和着温暖吉他声,有的孩子抱着大大的月亮灯,有的则把自己裹在星空图案的大被子里,眼看就要闭上眼睛。唯有5岁的浩哲始终难以“入戏”,他双手紧紧抱着妈妈脖颈,焦急地喊:“可以回去了吗?我们回家好吗?”
上周末,专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打造的沉浸式戏剧《月亮上的歌》(英文版)在大鲸鱼剧场上演。首轮9场演出共吸引50余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家庭免费观演。现场,像浩哲这样的小观众不在少数,如何找到和他们沟通的方式,对每个演员而言都是考验。
蒂姆·贝克拿了一筐彩球走向浩哲,在距离他两米的地方停下来,他把不同颜色的球滚向始终蜷缩在妈妈身边的浩哲,红、黄、蓝、绿,当第七个滚到他的脚边,他终于拿起球扔回给他,这便是沟通建立的开端。
从拘谨到放松、从旁观到参与,将近半小时的演出,直到临近尾声,浩哲才终于卸下防备跑上舞台,和其他人一起参与到演出中。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试图引导、规劝,都被工作人员以手势阻止,蒂姆说:“星星的孩子每个都不同,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引导、耐心等待,不催促、不评判。”
“在月球上,我现在很安全。”“我想知道我们会发现什么?”“在月球上,一切皆有可能!”《月亮上的歌》打造了一个弥漫着轻柔音乐的奇妙空间,在这里,孩子会遇见沉睡的女孩梅根,跟随她搭乘“火箭”穿越“流星雨”,抵达月球表面。在这个安全的环境中,孩子们被鼓励自由探索,由内心的疑问驱动去发现月球的秘密。
现场,孩子观看演出的状态各不相同,站着、坐着、跑着、跳着、趴着、躺着。5岁多动症女孩羡羡以极其亢奋的状态从头到尾参与演出,在表演开始前,她就好奇地弹拨着吉他,并试图从演员身上扯下它。当音乐响起,她就像是一个天生的诗人,不停唱着自己编撰的诗歌,“我是一颗星星,我在不停旋转,你能看到我耀眼的光……”
12岁孤独症男孩豆豆全程坐在月亮矮凳上,他喜欢演员围绕他表演,看到其他小朋友满场乱飞,他笑得直不起腰。而他对面,是第一次观看演出的文文,从紧张无措到主动与演员挥手合唱。台下的妈妈比台上的她还要激动,她说:“来之前很有顾虑,怕别人不一样的眼光。但是看到孩子的变化,由衷感谢演员的表演走进了孩子的心。”
孤独症患儿本就存在沟通上的障碍,要让他们沉浸式观看演出,对他们和他们的家长都是一次特殊的体验和崭新的挑战。而演员要做的,除了表演还要关注并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状态,为他们营造充满安全感,共享艺术的美妙时刻。
8年前,一颗名为“海星之愿”的公益种子在荣威·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大鲸鱼剧场)悄然播下,通过沉浸式戏剧为孤独症、智力障碍、脑瘫等特殊需求儿童提供艺术启发与成长支持。自2017年启动以来,“海星之愿”已累计演出超400场,陪伴2500余组特需儿童家庭走进剧场。
特地前来观摩的栖霞区特教老师表示:“每场仅6个孩子,演员们全程关注着每个孩子;用眼神、动作和即兴互动给予高质量的陪伴和回应。这种安全感和全然的接纳颠覆了我对儿童剧的认知”。而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党支部书记、常务副总经理忻雁则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海星之愿’搭建一座桥梁,让更多地区的特需儿童都能获得包容性艺术实践与艺术启发的机会。”
大鲸鱼自制中文版《月亮上的歌》也即将完成制作,并计划于今秋演艺大世界·2025上海国际儿童戏剧艺术节上首次亮相,成为继《可爱的农庄》《暴风雨也不怕》后大鲸鱼剧场推出的第三部特需儿童沉浸式戏剧的中文版剧目。
第四届特需儿童艺术启发公益项目对话研讨将于8月28日在大鲸鱼剧场举办。研讨将以《从特需儿童到所有孩子:“放松养育”激发成长潜能》为主题,邀请英国班布洛剧团艺术总监、“海星之愿”中方演员、心理学家、特殊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共同深入分享“海星之愿”实践中观察到的“放松养育”案例,探讨如何将特需儿童艺术疗愈中获得的实践智慧,转化为普适性的教育理念和家庭实践,惠及所有孩子和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