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长沙晚报长理轩文章:把赛事“流量”转化为城市“能量”

更新时间:2025-08-11 07:23:00  浏览:0

长理轩

体育强国梦,根植于人民健康;健康中国路,发轫于全民运动。体育承载着青春、健康与活力,是提升人民幸福感、塑造民族未来的重要基石。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84.17万个,体育场地面积42.3亿平方米,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贵州“村超”、江苏“苏超”等群众体育赛事更是火爆全国,全民运动热情日益高涨。

在这股热潮中,长沙表现同样不俗。近日,2025长沙马拉松报名通道关闭,21.2万人争抢3.5万个参赛名额,有人感叹“长沙把马拉松办出了演唱会抢票的气势”。与此同时,湘超联赛尚未开哨已引爆话题——永州队获得企业豪言“夺冠奖励每名选手一台车”,草根球员高呼“榜一姐姐”的场景,折射出民间热情的高涨。从十年积淀的“长马”到新兴的湘超联赛,从社区(乡村)运动会到浏阳“全BA”篮球赛,长沙全民运动生态蓬勃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长沙举办各类赛事活动1109场,影响健身人群近800万,市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比例达43.9%。

一座中部城市,何以持续激发如此广泛的运动热情?长沙的成功并非偶然,其关键在于探索并实践了一套根植本土、服务全民的运动赛道。

激活日常,从“活动”到“生活方式”的深度转化。长沙超越传统的运动号召形式,着力于将体育深度融入市民生活场景。比如,将长马这一大型赛事策划为长达半年的“城市嘉年华”,通过报名造势、商家联动、跑团拉练、社区打卡等环节,形成持续的社会热点与参与链。从赛事活动出发营造全民参与氛围、培养全民运动习惯,是热度得以持续的根本。

以城为魂,用独特禀赋塑造不可复制的赛事IP。面对2024年全国年办赛749场、同质化严重的路跑市场,长沙以“山水洲城”破局。其赛道设计匠心独运,深度绑定橘子洲头、岳麓书院等城市核心文化地理标识。这种将城市灵魂注入赛事基因的做法,打造出“跑一次、念一生”的独特体验,形成了难以模仿的竞争力。

织密网络,以“绣花功夫”打通健身“最后一米”。全民参与的基础在于触手可及的设施。2024年,长沙完成7处桥下空间体育场地改造,新建36个智慧社区健身中心、89个室外运动场、75处“国球进社区(公园)”场地,解决了市民“健身去哪儿”的难题。尤为关键的是,“长沙全民健身地图”高效整合了2000余处分散场地信息,显著降低了市民寻找和利用运动设施的门槛与成本,让“动起来”变得简单可行。

2029年第十六届全国运动会将在湖南举办,大赛“流量”带来的运动能量,预计将在长沙市民参与的热潮中喷发。然而,如何构建长效机制,进一步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持久“能量”,是长沙乃至更多城市面临的核心课题。将全民运动的体育热度打造成下一张城市IP,长沙大有可为——

深化“体育+”融合生态,强化专业化运营。一方面,链接文旅消费。借鉴苏超联赛经验,如“江苏德比”带动扬州餐饮订单增83%、夜间消费涨40%。湘江半马已探索“三赛合一”,通过“跑湘马·品湘味”促消费活动拉动餐饮、零售消费2.1亿元。湘超可深度绑定湘绣、烟花、湘菜等文化符号,串联长沙知名的新消费场景,联动乡村特色农产品、好风景,打造“赛事—文旅—消费”闭环,以赛促旅、以旅兴业,释放更大经济动能。另一方面,提升运营水平。湘超推进购票、报名等全流程标准化是正确方向。长沙需建立专业的赛事IP孵化中心,培育本土运营团队,制定涵盖赛事服务、安全保障、商业开发的全流程标准,将赛事关注度转化为经济增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完善草根赛事培育体系,以民生温度维系生命力。一方面,长沙应充分利用50多所开展飞盘运动的学校基础,在市运会纳入街舞、艺术体操等新兴项目的基础上,以校园为根基,建立社区联赛、企业赛、校园赛等分级选拔机制,形成自下而上、生生不息的草根赛事金字塔;另一方面,从长马专设老人组、允许婴儿车参赛,到社区健身房配备适老适幼设施,长沙需持续推动健身服务的普惠性与包容性,推动体育真正成为城市的凝聚力符号。

科技赋能公共服务,文化叙事提升魅力。未来,长沙可开发集成报名、培训、场地预约等功能的赛事管理平台,打造“全龄友好”的智慧体育生态圈,提升服务效率和运动体验。同时,体育是城市精神的载体。借鉴陕西汉阴村超闭幕式全民共舞的感染力,长沙可在赛事开球、颁奖等环节巧妙融入湘剧、花鼓戏等湖湘文化元素,鼓励市民在参赛、观赛过程中创作更多本土味、“湘味”的互动,将体育赛场升华为激发全民参与热情、展示城市文化魅力的舞台。

长沙的全民运动热潮,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体育事业的生动实践,其成功源于对全民性、独特性、便捷性的精准把握。未来,唯有在专业化运营、草根生态培育、智慧服务提升和文化价值挖掘上持续深耕,才能将赛事的璀璨“流量”,真正沉淀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升市民幸福感的持久“能量”,为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大的长沙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