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22 10:06:00 浏览:0
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的西北一隅,坐落着一个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村庄——西乌素图村。这个蒙语意为“有水的地方”的古村落,近几年来正经历着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当乡村振兴的春风吹拂这片土地,西乌素图村既没有在现代化浪潮中迷失自我,也未因循守旧而停滞不前,而是走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的独特发展道路。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文化根脉守护与创新发展的生动故事。
步入今天的西乌素图村,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被精心修缮的古民居与寺庙建筑。村内始建于明清时期的乌素图召,历经沧桑却风韵犹存。近几年,当地政府对这些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修复,不仅加固了建筑结构,还恢复了部分壁画和雕塑的原貌,这种"活态保护"的理念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在当代延续其生命力。
如果说古建筑是西乌素图村的“形”,那么特色林果业则是其“实”。村子位于大青山南麓,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这里优质的杏、李子等水果的种植传统。每到收获季节,成片的果林挂满累累硕果,不仅为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更形成了独特的田园景观。在很多市民的印象中,来西乌素图村,采摘是必不可少的选项,游客在果园内尽情采摘,享受着收获的喜悦,也感受着乡野生活带来的惬意。
西乌素图村的发展变化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反映在村民精神生活的丰富与提升。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优化,这个昔日的偏僻村落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短途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年接待游客近35万人次。
因地制宜,突出主体,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西乌素图把乡村作为艺术空间,坚持场景塑造本土化,通过把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美学理念相结合,进行在地性的艺术内容创作,不断丰富“艺术村落”文化外延,营造出了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空间和艺术场景。村民们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纷纷开办农家乐、民宿,果品采摘等乡村旅游项目。通过企业与村集体、个体与村民合作的模式建立长效机制,以租赁形式盘活50余处闲置院落,各类业态带动就业200余人,村民年均增收约1.5万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里每年举办的“杏花节”和“采摘节”,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更成为展示村庄文化的重要窗口。年均开展文化演出30余场、艺术展览20余次,村民参与艺术活动的热情高涨,参与频次大幅提升。在这些活动中,村民们自发组织表演秧歌、晋剧等传统艺术,年轻一代则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传播家乡美景。这种文化自信的觉醒与表达,标志着西乌素图村人从单纯的经济致富向文化自觉的深层次转变。
站在西乌素图村的山坡上远眺,传统的果园与现代的艺术空间和谐共存,村庄近几年的发展变化告诉我们,乡村振兴绝非简单的推倒重建或固步自封,而是要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西乌素图村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