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15 12:04:00 浏览:0
千年吴航城,明清府第街。在省政府近期公布的第六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单里,福州长乐区和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位列其中。
“枕山襟水,交通便利。”自古通达的水陆交通造就了长乐的繁华。而今,古街悠悠,古建新生,和平街成为展示长乐海丝文化、侨乡文化的空间,为老城守住了乡愁记忆。
自2018年和平街启动修复保护工作以来,当地按照传统建筑材料、工艺和规制的肌理,修旧如旧,还原千余年老街区业态和生活场景。目前已完成首期129亩范围内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及主要街巷的修缮工作。修缮后的街区内保存着170多座明清古府第、古民居,形成“五街十巷”的鱼骨状布局,较为完整地展示了明清街区肌理和建筑风貌。
长乐区和平街历史文化街区航拍图(资料图片)
千年街区 古韵悠悠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精神的源头。
长乐古城的和平、十洋、河下街区,分别兴起于唐代、明代、清代。据考证,和平街地处城关东部,是通往南北乡的必由之路,亦是古时闽南至福州的水陆必经之地,南朝时就初具集市,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长乐最古的街市。
和平街东起镇海门,西至下橹桥,占地380亩,历史上长期作为长乐的政治、军事、文化、商业中心。唐末随王审知兄弟入闽的王、郭、刘等姓氏在此定居生息。街区内先后有唐五代闽王国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之衔摄新宁(今长乐)县政王想的府邸“王厝园”,北宋莆田籍状元徐铎的府邸“锦阳居”,南宋魏王七世孙、尚书郎少保赵彦括及其子南宋著名词人赵以夫的府邸“芝山苑”,明朝兵部侍郎陈省的府邸“司马第”等。
明清两代,海耕、农耕、笔耕文化凝聚于此。600多年前,郑和在长乐吴航太平港伺风开洋,下南洋的海商、海员在和平街购置房产。“敢拼、敢赢、敢闯”的海洋性文化与“聚族而居、耕读传家”的农耕文化在此交融共生。同时,达官显贵崇文重教,造就了和平街书斋、书院、书楼林立。汾阳溪东西两岸先后建有“角山书屋”、“苟有山房”(俗称“甲峰书斋”)、“天地四方宇”(后改称“东溪精舍”)、“枕潄山房”、“翰林院”等。这些书斋久负盛名,共走出两位状元、66位进士。
行走在青石板铺成的和平街上,两旁白墙黛瓦、高门宅第,时空的薄纱被轻轻掀开,让人仿佛回到了“七条金带司马里,玉带环腰太平桥”的旧时和平街盛景。
和平街内的陈氏民居 陈欢欢 摄
文化赓续 生生不息
“和平街保护修缮的价值在于文化传承,要留住能让后人记忆的乡土文化、爱国情怀的场景、空间和情感寄托。”福建社科院历史所原所长、长乐区和平街历史文化街区高级文史顾问刘传标认为,老建筑是人们对乡土眷恋、文化赓续的重要载体。
在和平街保护利用过程中,长乐注重古城文化传承的同时为之注入新内涵。
和平街180号原为陈氏民居,前后共三进,建筑面积1780平方米,为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古朴庄重,是目前长乐城区保存最完好、最大的古厝。古厝见证了陈氏一族富足百年、德泽乡梓的传奇家史,如今辟为文化馆,集中展示长乐海岸相伴、甲第传承的千年守望。
司马巷9号,是明万历年间兵部侍郎陈省的府第“司马第”的一部分,前后共两进,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现打造为吴航老城博物馆。以“海丝渊源”“吴航文化”和“无限未来”为创作立意,展馆在保持建筑原有风韵的基础上,运用模型沙盘、泥塑、影像图文、文物展品等方式,展现了吴航老城千年来的历史演变过程、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改造建设的过程纪实和街区规划设计等。
长乐记忆·蒙学馆、闽剧文化馆、郑正铎纪念馆……目前,和平街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部分历史建筑已活化利用为文化展示空间,通过一件件老物件、一张张老照片、一段段老记忆,构建起古今对话的通道。
古今融合 活力不竭
古时的和平街因集市而兴,如今主街两旁依然保留着曾经商业繁华的痕迹。和平街152号米自量米店,为清道光、咸丰年间郑守驹的郑记米店,因让顾客自己量米、自己理钱,有“天下第一家无人售货店”之美誉;195号宝宜楼,是清末民国时期陈定定、陈珠官父子在此开设的宝宜楼金银店,过去一直是长乐百姓选购金银饰品的首选之地……
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老字号、老商铺,正逐渐重现往日繁华。据了解,妙如轩照相馆将在和平街重生为时光照相馆,宝宜楼金银店的往日辉煌也将在和平街珠宝类业态建筑内重现。
长乐在古街焕新过程中,一方面保留遗存,古为今用;另一方面注入现代元素,创新发展。目前,街区内设置了吴航特色商业区、海丝文化体验区、溪山月夜娱乐区、汾阳艺术商务区四大特色商业区,通过节假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主题活动,融合长乐状元、海丝、杏林文化特质,向市民游客全面展示和平街的文化底蕴,让街区焕发活力,聚拢更多人气。
同时,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开展特色招商,当前租赁面积已达7450平方米,入驻商家业态多元,涵盖特色餐饮、非遗美食、传统中医、瑜伽馆、茶馆、文创等。自2021年开街以来,游客量达101万人次,获评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
千载岁月流过,古街早已成为长乐人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仲夏傍晚,落日余晖给和平街镀上一层金辉。太平桥的凉亭里,三五成群的附近居民正闲聊着;放学经过的中小学生络绎不绝,或行色匆匆,或闲庭信步;古街老树下,刚登山归来的市民游客在此歇脚。
古街的热闹才刚刚开始。记者采访结束经过喷泉广场时看到,忙碌了一天的人们聚集在此,纳凉、遛娃、跳舞……仿佛拥进老街区的怀抱,能褪去一天的疲惫。(记者 陈欢欢 通讯员 林锦华 陈超)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