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前7月同比增长14.6%!江苏“大船”制造驶上“数智航线”

更新时间:2025-08-30 08:13:00  浏览:0

1—7月江苏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集群增加值同比增长14.6%

大船制造开出“数智航线”

“中国造船看江苏”。江苏发展船舶与海工装备区位优势独特,船舶海工产业连续十多年全国第一,已形成鲜明的产业先导优势,拥有南通、扬州、靖江等重要造船基地,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大省。

8月27日,江苏省船舶海工产业“智改数转网联”对接活动在靖江市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1—7月,江苏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集群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4.6%,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24年,全省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手持订单三大指标分别占全国的47.36%、46.22%、46.94%。

2025年5月25日,南通市,建造完成并成功下水的全球首艘9300车甲醇双燃料动力汽车滚装船停靠在岸边。图片来源:视觉江苏

然而,随着新船订单爆发式增长,“造大船”“大造船”的情景频频上演,作为传统产业的船舶制造,发展面临新时代的“新难点”。

“造船业由于生产节奏快、劳动强度较大、工作环境相对较差等特点,对技能工人和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足,导致工人紧缺问题,这也是造船业技术工人平均年龄比其他行业偏大的主要原因。”江苏省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科技镇长团团员、江苏科技大学船海学院副教授王炬成认为,当前造船业主要面临造船业技术工人严重缺乏且平均年龄偏大以及效率急需提升的行业难点。“我们的造船场地有限,提升效率是船厂迫在眉睫的问题。”

王炬成的看法引发了不少造船企业的共鸣。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韩钢坦言,造船行业是一个复杂且物量巨大的工种,需要协调许多工种、部门以及不同场地,这种协调在船舶制造中占用了大量时间,而且产业链上下游也急需更高效的协同协作。

如何破局?答案就在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

据悉,江苏发布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同时,全省各高校、造船企业等也纷纷将“智改数转网联”纳入自身的发展规划当中。

很多船企已经在实践并取得显著效果——

“船厂必然会大量使用钢板,大型船厂的钢板库存量通常能达到几万吨,对企业来说,会导致资金被大量占压,而且在管理上效率也不高。”王炬成告诉记者,对此,他的团队联合江苏现代造船技术有限公司结合“智改数转网联”要求,成功开发出钢材管理软件。

“这个软件的使用,能让我们对整个钢材的运输、入库和出库进行全面管控,这是管控的基本效果。”王炬成举例,江苏现代造船技术有限公司常年的钢材库存量约为7.5万吨至8万吨,在使用钢材管理软件优化后,库存量减少了一半,极大地释放了资金被占压的压力,而且仅需两三个人就可以轻松完成,效率大幅度提高。

“在信息化系统没有投入之前,大型管车间经常会出现材料积压,平均库存周期达到15天、周转速度达到45天,非常影响造船效率。”朱韩钢介绍,新时代造船在研发信息化系统后,经过不断调试和优化,库存周期压缩到了6天左右、周转速度逐渐压缩到25天,中间产品的制造效率提升30%,同时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

2025年1月18日,上海振华重工承建的5000吨自航式全回转起重船“华兆龙”号在南通基地顺利交付。图片来源:视觉江苏

省工信厅副厅长、省国防科工办主任李锋表示,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全省船舶海工产业中的切割、成形、焊接和涂装等作业过程劳动强度大幅降低,作业人员明显减少,造船企业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水平显著提高,集群链主企业实现数字化造船,建造质量与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信息化系统只是船舶海工产业“智改数转网联”场景的一个缩影。如今,在江苏的各个造船企业里,都能看到“智改数转网联”的成果:

在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新建成的智能管加工车间,机械臂精准作业,AGV小车沿轨道高效运行,智能流水线自动完成钢管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部工序,全程几乎无需人工直接操作,生产效率实现跨越式增长;

通过API设计模块,江苏现代造船统一了船舶设计软件的接口规范,并自动生成标准化文档,确保上下游系统无缝对接,并构建覆盖船舶设计全场景的测试用例库,通过条件控制器、全局断言等工具,实现复杂逻辑的零代码测试,人力成本减少40%,故障率下降30%;

在新时代造船的智能化分段制造车间,门式起重机、平直分段线、智能焊接等设备通过智能软件高效协作,既能推动平面分段制作效率大幅度提高,同时成本也进一步降低,效率提高30%以上……

在“智改数转网联”工作的推动下,江苏船舶海工产业生产能力持续释放、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有力支撑巩固了全国第一造船大省地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姚政宇 付奇

相关推荐